- 范永建;黄云龙;王拓;张晋雷;谭思超;
离心泵是核能系统中的重要部件,其内部流动直接影响设备安全运行。本文在综合运用粒子图像测速(PIV)技术和激光诱导荧光(LIF)技术的基础上,对离心泵内部的复杂流动过程开展了连续可视化的实验研究,获得了离心泵内流场的分布特征,分析了其内部流动机理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连续PIV测量技术能够以高质量时空分辨率识别流场内的涡旋结构;在回流、二次流以及叶轮-蜗壳间动静干涉等效应下,涡旋结构会经历形成、迁移、扩散、衰减、破碎、消失等演变过程;由于多种作用机制耦合,叶轮-蜗壳干涉区、隔舌附近以及叶轮后缘等区域的流场结构复杂,会随机形成不稳定涡旋结构,易导致离心泵内部压力脉动。
2024年04期 v.23;No.99 77-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16K] [下载次数:2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家义;梁全伟;贾烁;祝莲;
基于我国核电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中国核安全观,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导则、核安全文化政策声明、核电厂质量保证大纲的格式和内容等要求,本文着重从“PDCA”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出发,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核安全文化管理体系,从体系的建立、实施、评估、改进等几个方面,描述了民用核安全设备制造单位践行核安全文化的途径和方法。
2024年04期 v.23;No.99 85-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5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邵辉;杨腊腊;陈秋炀;杨煦;
核动力厂最终安全分析报告(Final Safety Analysis Report,FSAR)作为核动力运行许可证的申请文件之一,是全面反映核动力厂设计和运行信息的文件,也是营运单位实施核动力厂修改、安全分析及事件评价的重要依据。鉴于FSAR的重要作用,营运单位需要对其进行适当的维护和管理,以确保FSAR能够真实反映核动力厂实际配置。目前,我国核安全相关法规导则尚未提供FSAR维护和管理的具体指导方法,营运单位对FSAR维护和管理方法各有不同,FSAR内容与核动力厂实际配置不一致的矛盾也日渐突出。随着我国运行核动力厂数量的增多,监管单位的监管压力也明显增加。本文基于国内运行核动力厂FSAR的维护和管理现状,结合国外核动力厂的良好实践,提出了FSAR维护和管理的改进建议。
2024年04期 v.23;No.99 9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7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志玉;孔令海;曹鹏涛;李锦;
本文对无源效率校准软件LabSOCS进行验证及应用分析。选用两类共7个标准源对LabSOCS效率计算结果进行验证,~(137)Cs、~(60)Co和~(241)Am等41个监测数据表明,混合体源、点源相对偏差均分别位于±7.2%、±2%范围以内,说明点源验证效果较好,混合体源偏差略高。将LabSOCS软件应用于IAEA、中辐院样品能力验证及全国质量考核样品,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水样、土壤、生物和气溶胶等7个样品进行分析,无源效率计算结果表明:采用IAEA评价准则,~(137)Cs、~(60)Co、~(241)Am等22个数据均为“满意”,即准确度和精密度均合格。
2024年04期 v.23;No.99 96-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8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薛亮;
本文通过对核安全文化基本理论的深入研究,探索其起源和基础,并结合核技术应用行业中企业核安全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解读,探讨其核心理念和实践经验。本文致力于构建有核技术应用特色的、行之有效的建设实践,推动核安全文化深入核技术应用行业,走深走实,培育核技术应用监管单位、辐射安全持证单位(核技术应用行业企业)和放射工作人员的核安全文化理念,持续提升核安全文化水平。核技术应用行业企业开展核安全文化建设探索非常必要,安全的核心在于文化的传承和培育,在核电的经验中打造属于自己的特色文化建设,推进行业对核与辐射安全的保障和敬畏。
2024年04期 v.23;No.99 103-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8K] [下载次数:1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姚亦珺;于大鹏;皮月;
核电厂能力因子是国际公认的核电厂运营效率衡量指标,其定义为一个固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发电机组的可用发电量与额定发电量的比值,即核电机组能力因子等于机组额定发电量减去电量损失之差除以机组额定发电量。其中,换料大修工期是影响电量损失的重要因素。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的数据,最近10年世界各类型核电机组的能力因子几乎都在85%左右。核电厂发电创造的社会价值及经济价值的多少与其能力因子直接相关,而能力因子与一年的净发电量成正比,因此,提高能力因子就需要提高净发电量。随着核电厂运行技术水平的提高,正常运行期间,除了一些必要的核安全相关的试验需要损失功率外,核电机组几乎很少发生异常功率损失。然而,根据核电机组自身核燃料设计的特点以及核安全相关设备的可靠性要求,核电机组不得不定期进行大修。因此,大修工期长短造成的计划能量损失的多少就成为影响机组能力因子最主要的因素。本文从大修工期中较为耗时的方面着手,在系统工艺设计优化的角度缩短大修工期时间,从而减少机组能量损失。
2024年04期 v.23;No.99 110-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1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杨腊腊;邵辉;陈秋炀;
CPR1000机组中压安注箱的设计目的在于在失水事故期间在氮气压力的作用下短时间内淹没堆芯,从而避免燃料熔化和堆芯损坏。中压安注箱的氮气压力是失水事故分析的关键安全参数。目前,CPR1000机组在实际运行中关于中压安注箱的压力控制范围未考虑仪表测量不确定度(0.6 bar),存在中压安注箱的实际压力控制范围超出安全分析假设的潜在风险,可能影响中压安注箱的安全功能。本文基于对上述问题的安全分析和外部调研,提出了针对核电厂执照文件、运行程序及报警设置等方面的改进建议,旨在保障机组的安全运行,分析认为这些改进是可行的。
2024年04期 v.23;No.99 120-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4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