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俞杰;吴振龙;凌学会;韩丽红;李彦樟;吴波;陈建利;高琳锋;梁飞;
本文介绍了核设施通风系统碘吸附器现场试验的三种方法:放射性甲基碘法、氟利昂法和环己烷法,并对这三种方法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这三种方法均可以用于碘吸附器有效性评价试验,但各有利弊,应根据各通风系统的设计特点和现场实际情况来决定使用的方法。
2018年02期 v.17;No.61 43-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4K] [下载次数:1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韦享雨;
主要研究快速提升功率(RAMP)对包壳应力的影响,并为芯块—包壳机械作用(PCMI)的分析提供依据。分析采用包壳效应力作为指标,参照相关试验的功率,使用燃料棒性能分析程序RoPE模拟相应工况,归纳整理包壳效应力随RAMP速率变化的规律。分析结果显示,随着RAMP速率的增大,最大包壳效应力也会相应的升高,但当速率大于10 kW·m~(-1)·min~(-1)后,应力趋于饱和。这一规律与热学分析结果相吻合。故在PCMI分析与试验中采用此RAMP速率是合理的。
2018年02期 v.17;No.61 48-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5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纪忠华;王璐;李亮;吴珍梅;
利用上海台风研究所发布的1949—2014年热带气旋资料,筛选出了登陆我国东南沿海以及进入位于东南沿海核电厂址的400km半径范围内的热带气旋样本。采用Mann Kendall趋势检验及突变检验方法对筛选出的热带气旋样本序列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登陆我国东南沿海的热带气旋年平均气压强度增强趋势显著,而在核电厂址调查区域内的样本的增强趋势并不明显,但显示出一定的地区差异;进入广东以南地区的4个厂址调查区域内热带气旋样本序列在2004年前后都发生了突变;2014年数据显示,使得相关核电厂址千年一遇热带气旋中心气压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且以发生了突变的热带气旋样本降低幅度最大。
2018年02期 v.17;No.61 52-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4K] [下载次数: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李春;杨志义;丁超;石雪垚;宋明强;种毅敏;李晓洋;
在福岛核事故核安全问题倍受核工业界及核监管当局重视,蒸汽爆炸是对安全壳完整性的最重要威胁,也对采取堆内熔融物滞留(IVR)造成重大影响,因而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本文在对蒸汽爆炸机理与现象调研的基础上,使用法国辐射防护研究院(IRSN)开发的MC3D软件对国内自主设计核电厂华龙一号核电厂压力容器外蒸汽爆炸现象进行分析,并对设计方计算结果进行独立计算,所得出的结果验证了设计方的计算,为制定华龙一号核电厂严重事故管理策略提供参考。
2018年02期 v.17;No.61 58-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2K] [下载次数:1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马亮;苑晨亮;崔家文;完晓原;
本文重点对核安保领域内的实物保护系统薄弱性分析方法进行系统研究,将国内外现有定性、定量分析方法进行技术分析、归纳与总结,在此基础上对分析方法进行分类、对比,对各方法的优点、缺点和不足进行客观分析评价,目的在于提高实物保护系统薄弱性分析方法的可信度、可实施性,为下一步开展新型分析方法研究提供工作思路和参考。
2018年02期 v.17;No.61 66-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8K] [下载次数:2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张红见;曹芳芳;潘玉婷;张亮;
我国的核材料定义已经持续使用了近30年并会继续使用,研究我国核材料管制中核材料定义现状和局限性,并与IAEA在核保障和核安保领域的核材料概念进行比较,剖析了我国核材料管制对象确定的时代背景、存在的问题。这是国内首次开展核材料管制对象范畴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核材料管制法规修订需要关注的核材料管制范畴的关键因素。
2018年02期 v.17;No.61 7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下载次数:1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张学礼;牛洁;徐乐昌;彭阳;康剑翘;
为确保环境氡浓度监测结果可靠,探讨RAD7测氡仪在不同工作模式下连续监测结果之间的差异是十分必要的。根据RAD7在不同工作模式下的测氡原理,利用正常模式下的氡浓度监测数据,提出了吸气模式下的氡浓度计算公式,并对这两种模式下所得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100 Bq·m~(-3)左右氡浓度水平下单一测量周期时间内,两种模式所得氡浓度的最大相对偏差接近60%;当连续监测时间短于6 h,两种模式测量结果的相对合成扩展不确定度均超过25%,不能满足相关标准要求;当连续监测时间超过12 h,两种模式之间氡浓度均值差异没有统计学显著性(p>0.05)。为缩小不同工作模式下RAD7测量结果差异,设置合适的连续监测时间并采用氡浓度均值无疑是较好的办法。
2018年02期 v.17;No.61 78-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63K] [下载次数:3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